虽然进行了大力度的冲销,但上市银行仍没能阻止不良双升。2014年上半年,在长三角地区的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的同时,珠三角的问题也开始逐渐爆发。
2014年中期报告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5580亿元,新增不良贷款772亿元。几乎所有的上市银行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较去年末上升1023亿元,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不良贷款增加规模的992亿元。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共4235亿元,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21%。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是在上半年银行已经做出大比例冲销的结果。以五国有银行为例,2014年上半年冲销不良贷款近479亿元,同比增幅超100%。但银行集体的努力,没能阻止银行不良贷款的恶化。
在2014年中期业绩报告中,部分上市银行披露了区域性的不良贷款状况。在各区域中,长三角地区的不良率普遍较高,其中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在该区域的不良率甚至超过了2%。相比全行业平均1%的不良率来说,这已经足以引起重视。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区域是珠三角地区。从2014年中报披露情况来看,上市银行在珠三角的不良率普遍出现大幅的增长,中信银行在珠三角的不良率甚至上涨了50个基点。
从不良率的增长速度来看,相比2013年底,招商和中信等银行上半年在珠三角地区的不良率增速均超50%,平安、农行、建行的增速均超20%。
珠三角地区值得关注的另一个佐证是区域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几乎全线上扬。2014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均较年初有所下降,与之相对,大部分银行珠三角不良余额的占比有所上升。
除此之外,个别银行在其他区域也暴露出了更具个性化的风险,比如招商银行在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占比上升201个基点。建行和中信在华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也有抬升的趋势。
从行业来看,钢贸和零售是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针对银行资产质量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监管层已经看到了结构性问题恶化的苗头。7月底,银监会正式批复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上海五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参与当地省(市)范围内的不良资产处置。
从五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分布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区域共有四家,另外一家布局在珠三角。
虽然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但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银行仍没有真正暴露自己的风险。2014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部分银行的重组贷款增长率已经超100%。
中信里昂证券行业研究部主管郑爱晶对腾讯财经指出,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升的现象需要警惕,银行可能存在着隐藏风险,这些风险会对系统安全构成威胁。虽然银行公开的平均不良率约1%,但这一数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不良率实际上与GDP增速挂钩,随着GDP增速下滑,不良率肯定上升,如果出现问题的企业之间互保互联,风险会出现蔓延。银行拨备率都比较高,银行具有抗风险能力,给银行足够时间的话,可以利用时间来慢慢消化风险。
她指出,过去十年尤其是在四万亿刺激计划推出以后,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非常快,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受到质疑。银行信贷迅速地扩张,其实更多是由于影子银行,尤其是信托行业在领跑。
政府喜欢把问题推向将来,比如当年成立了四个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银行消解不良贷款。因为当时的决策不光是给银行更多时间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国企一个机会来改革,所以买时间是的一个常用策略。
“很多问题现在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暂时反映不出来,政府知道有风险存在,但不想让风险出现 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所以允许影子银行的存在,另外允许一些其他中介机构出来提供一些融资。”郑爱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对影子银行是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如果没有影子银行,实体经济可能就要遭殃,需要多找一些中介机构来承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