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打车软件补贴大战已经偃旗息鼓,但这场资本和行业的博弈还远没结束,且已从单一的打车服务转向出行平台的新战场。

滴滴打车两年“烧”15亿背后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  w88:陶力   |  阅读:

“两年时间花掉15亿元,可以说我们是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10月11日,滴滴打车CEO程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地指出这一行业巨大的资本投入。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打车软件补贴大战已经偃旗息鼓,但这场资本和行业的博弈还远没结束,且已从单一的打车服务转向出行平台的新战场。日前,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打车软件都已推出了专车服务,向互联网出行平台转型。

“未来5~10年投入多少很难准确讲,但是我们会持续投入建立这个平台,如果不觉得出行平台是足够有价值的一块市场,我们和投资人也不敢做这样一个投入。”程维表明了滴滴打车的转型决心。

据悉,滴滴专车整合了国内一百多家租赁公司,部分是和租赁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的代驾司机,还有一部分由滴滴专车自行招募。这种形式,让打车软件与普通出租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易到用车、1号专车等商务用车平台也都采取类似模式开展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初期单一的补贴打车模式显然不是这些公司经营的长久之计。在积累了海量用户和大数据之后,这些公司必然会向更具想象空间的市场去发展,交通出行是一个亟须改善的行业。“虽然现在这些服务看起来不能很快落地,但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传统交通行业是必然趋势。”

围绕“行”推更多服务

短 短两年时间,国内打车软件已经历了巨变。早期的打车软件,其核心是融资和抢占用户,最终这一阶段的竞争以阿里巴巴入股快的打车,腾讯投资滴滴打车划上句 号。混战的行业格局最终变成两大门派之争。今年5月,在双方补贴大战的胶着状态下,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同时宣布停止对乘客的现金补贴。

从产品本身来看,打车软件已经过了赚眼球效应的初级阶段。竞争也转向了服务和生态领域。

日前,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都推出了专车服务,打车软件的定位也变成了出行方案提供商和移动出行平台。

在 回顾两年的创业之路,程维并不后悔当初在补贴上的巨额投入。他解释道,在用户看到滴滴通过大量补贴做推广之前,我们在全国二三十个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地教 会了十几万个司机近千万个用户使用,都并不是靠钱。“补贴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用户量,但之前对司机的教育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主要是提高了传统出行的效 率,解决信息不对称。”

滴滴打车产品总监罗文也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补贴之前的推广工作十分困难。“我们必须从进站口开始到乘客上车的5分钟内给司机讲清楚这是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快速帮他在手机上安装好,同时给他一个传单,告诉他之后可以这样去接单。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不过,经历了种种困难获取用户后,这种单一的打车服务远远不能带来盈利,且投入如同无底洞。在这一背景下,滴滴和快的都不得不向增值和高端服务要利润。

日前,快的先于滴滴打车推出了商务租车服务 “一号专车”。同时,其在生态圈内也在不断扩张,该公司与国航首次开启合作,这也是继支付宝、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携程等生活服务类应用之后的再次扩展。

后 续滴滴推出的专车服务,更多是提供增值服务。据程维透露,用户在通过滴滴专车下单以后,滴滴会向租赁公司和司机约定一定比例分成。“在滴滴上面每天都有 30%的用户是打不到车的。比如在景区门口,公共交通既不方便,又没有出租车,这种情况下专车服务就有很大需求,差异化服务也是市场的客观规律。”

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的打车软件还会围绕城市出行推出更多服务,如代驾、试驾、购车服务等各种衍生项目。

实现盈利仍无时间表

事实上,与其说是生态平台竞争,不如说在持续输血以后,打车软件公司寻求活下去的更多能力。

程维坦言,两年多的运营以来,公司必须要考虑盈利模式。“专车部分单笔收入肯定比打车业务的收入多。但三五年内我们没有盈利的打算,也不准备上市。”

同时,快的旗下“一号专车”也是主打商务租车,通过收取服务费来获得收入。但是,这两项刚刚起步的业务目前还处于培养用户阶段。

滴滴商务部门负责人李海茹告诉记者,在补贴大战后,滴滴已经有一系列的商业化探索路径,如广告、积分商城、O2O合作等。

不过,何时实现盈利,对这两家初创公司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资深O2O观察人士黄渊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打车软件向出行平台转型是比较自然的过渡,比起当初整合出租车公司来说,线下的租赁公司整合起来会更加顺利。目前快的和滴滴打车在租车领域的补贴并未减少。

但他也认为,大范围的补贴烧钱现象不会再次出现,而是会提供更多资源。“从垂直到平台,从PC时代过渡到移动时代,各大垂直领域都会有市场集中的过程。目前一些国外租车公司也进入,打车软件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抢占市场,至少一两年都不会有盈利。”

程维对此表示,“衣食住”已被互联网融合、渗透和改变,唯有“行”还没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移动互联网客观上为“行”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了土壤,在培养了用户习惯之后,不会再有大额补贴出现,而是更专注差异化服务。

全球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预计,北美地区共享市场到2016年将达到33亿美元。而市场的商务用车规模更大,业内人的预测数据是4000亿元。

除了易到用车、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之外,刚刚获得千万元融资的AA租车,以及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打车软件Uber,均开始在这一领域展开角逐。

业界人士担忧,如何整合线下租赁公司,并进行透明管理对这些出行平台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与58同城、赶集网类似,在整合线下资源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良莠不齐的现象。

对此,程维解释称,接入打车系统的全部是正规租赁公司的车辆,也有正规的手续,全国合作的公司已经有100多家。